医用防护服是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在接触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患者(如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处理感染性物质或进行高风险医疗操作时所穿的具有防护功能的专用服装,核心作用是建立物理屏障,阻隔体液、血液、分泌物、气溶胶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同时防止医护人员携带的微生物传播给患者,是医疗场景中重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 一、核心材质与分类 医用防护服的材质需同时满足**防护性、透气性、舒适性**三大核心需求,不同材质的性能差异决定了其适用场景,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 1. 非织造布类(一次性使用,主流类型) 非织造布(无纺布)是目前医用防护服的主要材质,通过不同工艺加工,形成具有特定防护性能的面料,常见类型包括: - **纺粘-熔喷-纺粘(SMS)复合非织造布**:由纺粘层(S层,提供强度)和熔喷层(M层,核心过滤层)复合而成。熔喷层通过超细纤维形成致密结构,能有效阻隔0.5-10微米的颗粒、飞沫及病原微生物,同时具备一定透气性,是**中低风险场景**(如普通传染病区诊疗、发热门诊筛查)的主流选择,也是我国医用防护服的主要生产材质(符合GB 19082-2009标准)。 - **纺粘-熔喷-熔喷-纺粘(SMMS)/ 纺粘-熔喷-纺粘-熔喷-纺粘(SMSMS)**:在SMS基础上增加熔喷层数量,进一步提升阻隔性能(如抗静水压、防血液渗透能力),透气性略低于SMS,适用于**中高风险场景**(如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气管插管、吸痰等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 **高聚物涂层非织造布**:在非织造布表面涂覆PE(聚乙烯)、PU(聚氨酯)等涂层,增强防水、防渗透性能,防护等级更高,但透气性较差,主要用于**极高风险场景**(如烈性传染病隔离治疗、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 #### 2. 织造布类(可重复使用,特定场景) 以高密度聚酯纤维、棉混纺等织造布为基材,经抗菌、防渗透处理(如浸轧防水剂、抗菌剂)制成,需满足“使用后可消毒灭菌”的要求(如高温高压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但其防护性能(尤其是阻隔气溶胶能力)通常低于一次性非织造布,主要用于**低风险场景**(如普通病房日常护理、非感染性患者诊疗),且需严格遵循“一用一消毒”流程,避免交叉感染。 ### 二、关键性能要求(符合国家标准GB 19082-2009) 医用防护服的性能需通过国家强制标准检测,核心指标包括以下5项,直接决定防护效果和使用安全性: 1. **阻隔性能(核心指标)** - **抗静水压**:衡量面料抵抗液体压力渗透的能力,标准要求≥1.67kPa(17cmH₂O),确保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不渗漏。 - **透湿量**:衡量面料允许水蒸气透过的能力(单位:g/(m²·24h)),标准要求≥2500g/(m²·24h),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导致闷热、出汗,影响舒适性和操作灵活性。 - **微生物穿透性**:需通过“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穿透测试,确保无微生物穿透,阻断病原传播路径。 - **颗粒过滤效率(PFE)**: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70%,可阻隔飞沫、气溶胶中的颗粒性病原。 2. **力学性能** - 面料的断裂强力(经、纬向)≥45N,断裂伸长率≥15%,接缝处强力≥10N,防止穿着或操作时因拉扯导致破损,破坏防护屏障。 3. **防静电性能** - 面料表面电阻应为1×10⁶Ω - 1×10¹¹Ω,避免静电吸附灰尘或产生电火花(尤其在接触电子医疗设备时),同时防止静电导致面料吸附病原颗粒。 4. **舒适与安全性能** - 无皮肤刺激性:面料及辅料(如缝线、拉链)需通过皮肤致敏测试,避免长时间接触引发医护人员皮肤过敏。 - 阻燃性:需符合GB 12441-2019《纺织品 燃烧性能 第1部分:阻燃织物》要求,防止接触明火(如手术电刀)时燃烧,保障人员安全。 5. **无菌性(一次性产品)** -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需经环氧乙烷灭菌或辐照灭菌,包装上需明确标注“无菌”字样,开封后需立即使用,避免二次污染。 ### 三、款式结构与细节设计 医用防护服的结构设计以“全面覆盖、无暴露缝隙”为核心,同时兼顾操作便利性,常见款式为**连体式全包裹设计**,关键细节包括: - **头部防护**:部分防护服自带连体 hood(头罩),需覆盖整个头部(仅暴露面部),头罩边缘需与防护口罩、护目镜/面屏的边缘贴合,避免缝隙漏风。 - **袖口与脚踝**:袖口、脚踝处采用弹性收口或魔术贴收紧设计,可与防护手套(袖口需覆盖手套腕部)、防护靴套(脚踝收口需塞入靴套内)紧密贴合,阻断污染物从肢体末端侵入。 - **门襟与拉链**:采用“拉链+双重魔术贴”密封门襟(拉链外覆盖魔术贴挡片),避免拉链缝隙渗漏;部分高等级防护服还会在门襟内侧增加防水胶条,进一步提升密封性。 - **口袋设计**:部分防护服胸前会设置1-2个内贴袋(无外口袋),方便医护人员存放笔、记录纸等小件物品,同时避免外口袋吸附污染物或勾挂设备。 - **可视性**:若自带面罩(部分一体化防护服),面罩需采用透明、防雾材质,确保医护人员视野清晰,不影响操作(如静脉穿刺、手术操作)。 ### 四、适用场景与使用规范 #### 1. 适用场景(按风险等级划分) | 风险等级 | 适用场景举例 | 推荐防护服类型 | |----------|--------------|----------------| | 低风险 | 普通病房非感染患者护理、常规体检 | 可重复使用织造布防护服 / 基础款SMS防护服 | | 中风险 | 发热门诊诊疗、普通传染病区(如流感)患者护理 | 标准SMS防护服(符合GB 19082) | | 高风险 | 新冠/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无创通气;烈性传染病(如埃博拉)隔离治疗 | SMMS/SMSMS防护服或涂层非织造布防护服 | | 极高风险 | 生物安全三级(BSL-3)及以上实验室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处理 | 正压式医用防护服(带主动送风系统) | #### 2. 核心使用规范(“穿脱有序,避免污染”) - **穿着流程(从清洁区到污染区)**:洗手→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帽子→穿防护服→戴护目镜/面屏→戴防护手套(手套腕部覆盖防护服袖口)→穿防护靴套(防护服脚踝收口塞入靴套)→检查密封性(弯腰、抬手测试是否有缝隙漏风)。 - **脱卸流程(从污染区到清洁区)**:在缓冲区脱卸,需“由外到内、逐步包裹污染面”,流程为:摘护目镜/面屏→脱防护手套→脱靴套→解开防护服魔术贴与拉链→将防护服从内向外翻卷(污染面朝内),逐步脱下(避免接触污染面)→脱帽子→脱防护口罩→洗手消毒。 - **注意事项**: - 穿着前需检查防护服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无漏气)、灭菌有效期是否在范围内; - 脱卸时严禁触碰防护服外表面(污染面),脱卸后需立即将防护服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黄色),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 一次性防护服严禁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防护服需经消毒灭菌(如高温高压)并检测合格后,方可再次使用。 ### 五、与相似产品的区别(避免混淆) 在医疗场景中,医用防护服易与“手术衣”“隔离衣”混淆,三者核心差异如下: | 产品类型 | 核心功能 | 防护等级 | 适用场景 | |----------|----------|----------|----------| | 医用防护服 | 阻隔病原微生物(体液、气溶胶),双向防护 | 高(全包裹,防渗透) | 感染性疾病诊疗、高风险操作 | | 手术衣 | 防止医护人员皮屑污染手术创面,阻隔患者体液 | 中(仅覆盖躯干和四肢,防护范围有限) | 手术操作、侵入性诊疗(如内镜) | | 隔离衣 | 防止医护人员接触患者体液,单向防护(主要保护医护) | 低(非全包裹,多为分体式) | 普通病房感染患者隔离、陪护人员防护 | 综上,医用防护服是医疗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材质、性能、使用规范均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医护人员需根据实际风险场景选择合适类型,并规范执行穿脱流程,才能*大程度发挥防护作用,降低感染风险。